教育的两个名字
发布时间:2012-6-12 9:40:44 浏览次数:161

教育的两个名字

“影响”和“激励”

    强国先生长期从事政策研究工作,没做过教师,但他任局长之后,思路清晰,成绩显著。 “是不是应了 ‘旁观者清’这句话?”他呵呵一笑,说:“于老师,凡是上过学并做过家长的人,对教育都不陌生。如果回过头来稍加思索———想想你上学的经历,想想孩子上学的经历;想想你喜欢的老师,你从老师身上得到了什么;再想想你不喜欢的老师,做一名教师最不应该怎么样 ……那么,你就会成为半个教育家。”

    强国先生的话让我回想了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师范学校,我从老师身上得到了什么。如果说我从课本里得到的是知识和道理,那么我从老师身上得到的则是善良、热情、责任感和学习的兴趣与梦想。

    按这种思路再往深里想,什么是教育呢?教育虽然很复杂,但我从我的老师那本 “书”里读出了四个字:“影响 ”和 “激励”;而我从教的 40多年中也能概括出这 4个字:“影响”和“激励”。

     影响” ———它是教育的第一个名字

    汉代的班固说:“教育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宋代的李邦献说:“教子弟无他术,使耳所闻者善言,目所见者善行。”这些都是在说教育的 “影响”作用。

    美国有所布朗克斯中学,该校竟有两名学生后来获得诺贝尔奖。原来这所学校的不少教师就是成就卓越的科学家。所以有人据此说:“如果有一位学识渊博、才华超群的语文老师活跃于讲台,那么台下的学生中有望日后有名作家问世;如果没有优秀、聪颖的数学教师作指导,学生即使有数学禀赋,也不能被催化为才能。”这句话在说,同样饱满、健全的种子,落在湿润、温暖、肥沃的土壤里和落在沙漠中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布朗克斯中学的例子深刻地告诉我们,老师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太重要了。在美国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小学生分成 4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待实验员与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之后,分别要求 4组学生为孤儿院的孩子捐款。第一组实验员宣传人要有爱心,要慷慨捐款,同时自己也捐款;第二组实验员宣传不去救济孤儿,把钱留给自己;第三组实验员宣传人应当慷慨助人,自己却不捐款;第四组实验员自己却捐款。实验结果是:第一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无一人捐款,第三组少数人捐了款,第四组大多数学生学着实验员捐了款。实验说明:说教对学生影响是微小的,教育不是 “叫育”,而实际的榜样却对少年儿童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个实验还告诉我们:老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效果最大。所以教育家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铸造性格。”榜样的影响作用确实是巨大的,深远的。

    大德无形,大化无痕。“影响”在小学阶段尤为显著。我的所有爱好,我的性格、品格,都受到了张敬斋老师的影响。这些影响因为我对老师的崇敬而愈加深刻、久远,甚至今天连我写字的字体中还有张老师的影子,幼学如漆!同样,我也在对我的学生施加着影响。北京大学研究生、现供职于中国民航总局的魏亚军,在给同学丛晓东的一封信中说:“我之所以选择了文科,完全受于老师的影响。”徐晴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写的一篇作文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原来是那样胆怯,是于老师使我成了现在的我,一个充满自信的我。一句话,是于老师塑造了我的人格。父母常说,我像于老师。有一次,我与爸爸讨论一个问题,把他说得哑口无言。他半开玩笑半生气地说:‘都是于老师把你宠坏了。’我说:‘小时候你不也很宠我吗?宠得我大气也不敢喘。’是的,如果没有于老师的微笑,没有那小学阶段学习生活的和谐氛围,我不会成为现在的我。” ———“微笑”、 “宠”、“和谐 ”这些词语背后的东西就是 “影响”。学生的话对我既是巨大的鼓舞,又让我感到不安。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老师这本 “书 ”的分量。当我们在学生面前打开语文及其他课本的同时,也就打开了自己这本书 ——一本有内容却是无字的书。于是我更加努力地、不断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好人,把正直、善良、宽容、谦让、诚信、耐心、责任感 ……不断地充实到自己这本书中。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师。于是我更加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知识的人,一个爱好广泛的人,努力把“琴棋书画”充实到自己这本书里,使自己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老师的爱好越多,特长越多,对学生的影响、启迪也就越大、越广 ———谁也说不定哪块云彩会下雨。

    我的张敬斋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大师。上世纪 50年代初,在山东半岛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一个刚满 18岁的青年,每天要我们写一张大楷、四行小楷;亲自教我们唱京戏、拉胡琴;亲自为我们挖沙坑,让我们跳高、跳远,很小的我们,便知道了什么叫 “剪式”、“滚式”、 “跨越式” ……那时他有 “素质教育”的理念吗?肯定没有。他是靠他的善良、热情和才华来教书的。正如杜殿坤教授所说,一个文化高、修养高的人,怎么教都能教好。

    我从进入师范学校大门起,就努力向张老师看齐。徐晴在读大学三年级写的那篇作文里还有这样一段话:“相处的日子多了,我才发现于老师绘画、写字、弹琴样样都行,而且他的京剧唱得特棒。他总能将他的才能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课堂上来,令我们觉得上他的课趣味无穷。”

    我不但努力地、不断地修改和充实着“我”的这本书的内容,而且“装帧”也很考究。我在学生面前从不邋遢、懈怠,总是精神饱满,笑容可掬,不摆架子。我要让学生一见面就喜欢我,以我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求进的欲望。我要像张老师那样做个 “会笑的教师”。

    掀开 “封面 ”———“我 ”的这本书里有爱和尊重。后进生考试不及格而偷偷流泪时,我会悄悄地为他拭去泪水;犯错误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我总会为他搬把椅子放在我的侧面让其坐下———我从不把椅子放在我的对面,因为对面像是在受审、像是搞对立嘛。留级生来到我班,上课我会鼓励他,下课会和他一起玩,于是他很快就有了伙伴,很快地融入了新的集体……

    “我”的这本书有耐心和责任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有的是等待和耐心,必要时,我会到他家里去送书,他不想读也不好意思不读 ———过几天我会问书中的故事的,我会看他的摘抄本的。“从长计议,”我对家长说,“他更要多读书,等他朗读得很流畅,语言比较丰富了,他会追上来的。只要尽力了,即使还不尽如人意,也不要紧,十个指头有长短嘛。”

    “我”的这本书里还要有知识,以备学生查阅。学生的兴趣领域会是千奇百怪的,“于老师,您相信 UFO吗?”“于老师,我们的苏 27战机能和美国的 F16比吗?” “‘暴虎冯河’中的‘冯’为什么读 píng?” ……这时我都要及时地给予回答。“于老师,”一个叫冯羽商的学生故意考我似的问,“我的名字有意思吗?” “给你起名字的人应该懂音乐。” “对!我妈妈是音乐老师,您怎么知道的?” “宫商角徵羽,这是古代的五音……”

    “我”的这本书里有古今中外的故事,还要有笑话,用时还要随时能讲出来。“书”中还有我和学生之间的故事,我和学生共同书写,我感动着学生,学生也感动着我。

    “我”的这本书里还有顽皮和天真。我和学生一起在游泳池里打水仗,一起卧在峰山之巅,仰望蓝天白云,浮想联翩……

    “我”的这本书里也难免会有错误和不足。年轻的时候体罚过学生,经常大发雷霆,说过一些不尊重学生的话。但我改了。犯了错误我会当众向学生认错、道歉。于是错误变成了教育资源,学生又从中读懂了什么叫 “正确地对待自己”;什么叫坦诚……

    老师的确是一本书,一本天天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天天在读的书。这本书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不知要比语文课本中的 “人文性”大多少倍!

    几十年来我一直不间断地书写、修改“我”这本书,使它的内容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更新。让它对学生有更大、更多、更好的影响。

     激励 ” ———它是教育的第二个名字

    清代的颜昊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就是“激励”。

    上小学的时候,张敬斋老师给我颁发的一张他亲自画的奖状,还有他在我的作文簿上画的一条条波浪线,对幼小的我是多么大的激励呀!读初中一年级时,李晓旭老师在我的一篇作文上写的“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 ”竟让我做起了作家梦!从此便如饥似渴地读书,搜肠刮肚地写稿。理想虽未实现,但为理想奋斗的人生是充实的,收获是丰厚的!为此养成的读书、写作、观察、思考的习惯是无价的!

    至于别人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每个成功者、进步者,每个优秀教师教的每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感人故事。作家黎汝清说:“我之所以立志当作家,最终成为作家,就是读小学时,有一篇作文登上了墙报。”安徽凤阳一中有个叫邵军的学生,表现很差,是个被老师放弃的学生,升入高三,新班主任吴华兵老师找他促膝谈心,说:“让我们从心开始。”说完,把“心”字写了出来。邵军十分感动。在吴老师的鼓励、帮助下,他发奋学习,一年以后,成了大学本科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产生的动力叫 “激励”———由老师的爱心,激活了邵军的潜力。从这个角度上说,教育也可以叫 “激活”。

    要激励每个学生。虽然学生不可能都像邵军那样变得令人惊诧。我在《教育,有时候很简单》一文中说:“同样褒奖的话,对张三可能起大作用,对李四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一点作用没有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激励、期待的话只要对一个人能起作用,我们就不放弃所有的人。人人都有长处,对他的长处就要多说夸奖的话、鼓励的话;就要赏识它、放大它。”放大优点“能激活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而无数事实都证明,根据兴趣学习的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因此第斯多惠才会说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激励是有学问的。

    激励要有针对性。要看准学生的闪光点之所在,即他到底有什么特长,把他的闪光点激活。有个学生叫李明,数学经常考不及格,为此他觉得抬不起头来。但他喜欢画画儿。一次,在他正为数学没考好而沮丧时,我说了一句:“李明李明,画画最行!”从此,他乐此不疲。后来通过刻苦自学,他拿到了美术大专文凭,成了一名优秀的画师。祖庆涛是位留级生。在我们所有任课老师的帮助、鼓励下,他变成了开朗、遵纪、有礼、勤奋的学生,但他读到初中二年级就辍学了。我对他母亲说:“他人品好,身体好,又有基本的文化知识,这样合格的公民,社会能没有他的安身之地?”后来他成了一名优秀的谁都信得过的保安员,每次同学聚会,他都是发起者。彭晓明记忆力、理解力惊人,一篇《赤壁赋》,读几遍便能背下来。我对他说:“我很喜欢你,你有很好的天赋,又好学,将来会成为一个学者。”后来他考取了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了。

    针对学生特长给予的激励,有时真能为学生“定终身”。这种具有远见性的激励,往往能使学生有追求,有志向,并最终取得成果。 ———像祖庆涛那样,成为一个合格公民,也是一种成果,为什么非要让小指长得和拇指一样粗?那不仅不可能,而且对 “小指”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折磨。有人指出,教育的悲剧恰恰 就在于我们千方百计地企图把上帝赐于我们的千万个天赋不一、个性迥异的学生造就成一个人,我们要尊重差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 “因材施教”的思想是多么伟大!但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去实施了呢?

    表扬、激励的语言要有实指性,用词要恰当,实事求是,不能空泛。大而空的表扬,甚至像朦胧诗似的评价没有多大作用。 “你真棒 ”之类的话可以使用,但最好说出 “棒”在哪里。“你真棒!你的字有柳体的味道。” “你居然能正确地使用分号,思维多清晰啊!” “你不但回答正确,而且语言干净,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也不需要再添一个字。”这样的语言,学生能听懂,知道好在哪里,而且对其他同学也有启示作用。

    激励要着眼于育人。 “虽然朱雷的发言是反驳李挺的,但李挺一直在平静地听,有君子之风。” “虽然这次刘卓薇落选了,有人还对她说是老师偏向另外的同学,才使她没评上 ‘三好生’,可是她———大家看她的表情———始终是微笑着的。她的名字改为 ‘刘卓微笑 ’更合适!” “我真感谢我们的语文科代表,每次收的作业本他都为我翻好———翻到该改的那一页,费了他的时间,却省了我的时间。” “大家看看韩玉慧改的作文,任何一个错字都逃不出她的眼睛,任何一个优点 ———哪怕一个词用得好———她都圈出来了,而且加了眉批。总批写得也比我好。这叫对别人负责。”我要求我班学生作文写好后,同桌的先互改(用铅笔),像老师那样改,然后再交给我改。学生改得真好!每次我总要表扬几个人。而学生们呢,也一次比一次改得认真。学生互改,收获的是能力,体验的是责任。

    激励,要真诚、动情。轻描淡写,面无表情的鼓励与肯定,会使学生不以为然,甚至不领情。什么是真诚的表扬,什么是随意说说,学生一听就知道,我从来不敢把小学生当作小小孩看待。

    激励要及时。事情过去很久才去赞扬,就失去了意义。即时赞美是第一阶段。突出的表现,赞美要重复,而且我总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 ———一定要当众说!这样会增加被赞美的学生的荣誉感,而且会产生示范、引导的效果。

    我的激励的手段很多。除了语言外,还包括为学生发奖品(哪怕只是一本书,一支铅笔),发奖状。奖项要多,这样,奖品和奖状就不会为少数学生所包揽。让学生的作文、书法作品“上墙”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还有一种激励手段叫“掌声”。不要低估了掌声的作用,掌声是世界通用语,它对人的激励作用也大得很,且又方便易行。把掌声送给该赞美的学生才真是 “举手之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