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育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发布时间:2012-11-26 19:03:22 浏览次数:166

《中国教育报》2002219日第4

                  以德育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张少杰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面向全体公民的一项道德建设工程,是贯彻江总书记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和具体步骤。《纲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方针原则、主要内容和方式方法,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贯彻落实《纲要》,就要坚持把以德育人作为落脚点,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而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教化、示范、辐射和阵地作用,使高等学校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首善之区和辐射源。
  高等学校的以德育人,从广义上说,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被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从狭义上讲,就是指道德教育,即道德、品格、礼貌、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育。无论是广义的德育,还是狭义的道德教育,都是营造高尚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从而构筑他们的精神支柱,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高校的以德育人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增加了物质财富,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人的自身能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产生追逐物质利益,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引发新伦理道德问题。因而如何培养学生对人类的崇高责任感、集体主义观念、协作精神和自律意识是对以德育人工作提出的一个挑战。二是经济的全球化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着强烈的互动作用,使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的激荡、冲突愈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经济全球化看成是一次向世界推行西方政治制度的机遇,利用人权、民主、宗教、民族等问题,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战略,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在多元经济与文化条件下培养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感、责任感,使青年学生既具有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又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高校以德育人工作面临的又一个挑战。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些多样化的社会存在形式,必然会形成和表现为相应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意识,产生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因此如何在多元化的情况下,坚持弘扬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树立社会的共同理想,寻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结合点,也是学校以德育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四是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严重冲击了学校教育和德育工作者在学生思想成长空间的主导地位,大量的信息垃圾和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造成严重侵蚀,引发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道德责任的失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趋利避害,发挥优势,用正面的宣传、信息占领网络阵地,使青年学生既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又要学会区分鉴别,学会吸收和抵制,这也是高校以德育人工作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面对上述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面对高校肩负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坚持以德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实现德、智、体、美各育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为此,当前要着重认识和处理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认识和处理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坚持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这是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智、体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其中,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统帅,是灵魂,是中坚,它要解决的是目的、动力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德育工作在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中起导向、动力、保证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它解决的是本领、能力和怎样服务的问题,就智育的基本任务来说,它是向受教育者系统地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体育是德育、智育的保证。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不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因此,素质教育特别强调德、智、体诸方面的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坚持把德育放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人才的首位。
  2.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坚持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正确认识和处理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就是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操、性格培养、心灵塑造结合起来,既传道,又授业;既教书,又育人,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指导方针问题,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教不育或以教代育,必然导致学生素质的单一发展,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不仅要切实负起教书授业的责任,做经师,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还要认真负起传道育人的责任,做人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千变万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带来的新观念、新事物,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的生活方式,培养政治坚定、专业精湛、品学兼优、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顽强品质的优秀人才,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类灵魂工程师
  3.正确认识和处理育人与正己的关系,坚持把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力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知识水平和行为习惯,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导师和楷模,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要树立信仰坚定、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良师益友形象。首先,思想觉悟要高。教师都应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阅读马列主义理论书籍,认真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的论述,树立远大理想,热爱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其次,道德品行要正。要自觉修身养性,坚决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不为铜臭所蚀,不为世俗所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德立教。再次,就是专业知识要精。不能满足已有的知识,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充电,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4.正确认识和处理治标与治本的关系,坚持治标与治本的辩证统一。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一是治标要严。治标就是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教育力度,在学生中深入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特别是加强公民基本道德教育,让学生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为规范,建立健全管理调控系统,严格制度,使人人事事都有规可遵,有章可循,有度可依,奖优汰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治本要深。治本就是要在解决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问题上下功夫,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加大思想教育力度,帮助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精神支柱,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趣。三是治标治本都要。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允许反复,坚持不懈地做工作。要针对学生特点,通过开展有益的活动,巩固和发展德育的成果。
  5.正确认识和处理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坚持借助社会力量搞好教育。学校无疑是以德育人的重要场所,承担着育人的主要任务,但是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方面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教育是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依靠整个社会力量培养人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条件。因而学校必须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自身工作的基础上,借助社会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培养教育。社会各界也要树立全员育人、社会育人的观念,关心教育,支持配合学校,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大环境,让青年学生在健康向上、和谐优美的社会大环境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