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七种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发布时间:2011-9-17 10:56:05 浏览次数:171

 

创新七种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史南城

教师配备是教育公平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均衡必须依赖于教师分布的均衡。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有效需求量不足,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等现状,笔者以为,应创新七种机制,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全面提升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一是创新编制增补机制。充分考虑到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放宽编制控制,增加农村教师数量。由于农村办学相对分散,学校规模小,为切实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必须增加农村教师数量,保证正常教学需要。政府可出台一系列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的教师招聘政策,一方面通过奖励政策的引导,鼓励优秀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另一方面确保在编制范围内每年的教师增补数不少于上年教师自然减员数,以此逐年缓解并最终解决农村师资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的矛盾。另外,考虑到农村教学点成班率低,在编制内农村教学点更应适当放宽编制标准。

二是创新待遇补贴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福利补贴。建立牢固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改革现行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分配方式,确立贫困县农村教育的投入倾斜地位,大幅度提高转移支付标准,尽快落实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为了让条件相对艰苦学校的教师能安心教育工作,政府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可结合国家边远地区教师特殊津贴的发放政策,真正打破大锅饭,根据区域的远近、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的快慢等情况,划分不同的等级,为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正式在编在职教师每月发放一定的地区性特殊津贴,使其实际收入高于城市同级教师。同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骨干教师的优待政策,解决待遇低的问题。按县、市、骨干教师级别和学校边远程度级别,每月分别向农村骨干教师足额发放农村骨干教师等级津贴和交通费用补贴,使农村骨干教师的工资收入比同等的城里的骨干教师高,从而使他们在农村安心工作,不再向往城里学校,确保农村骨干教师队伍的稳定。此外,还可以在校内开展“名师工程”,凡被评为“名师”的教师,学校或政府发给一定数额的特殊津贴,具体数额根据各地的财力而定。

三是创新条件改善机制。设立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城乡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工作生活条件反差巨大。一些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部分学校无宿舍,无食堂,外地教师均寄住在由教室改建成的集体宿舍中,生活配套设施缺乏,教师吃饭洗澡十分不便。这也是造成农村教师不稳定的重要原因,更是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典型表现。因此建议设立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财力倾斜投入,重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要着重解决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如兴建教工集体宿舍,同时完善用水、用电和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使教师有个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此外,还要改善教学条件,如更换旧课桌椅、更新黑板、添置电脑、建立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等,为农村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教学安心、生活舒心,工作顺心。这将极大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

四是创新业绩激励机制。激励是人才成长的催化剂,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激励教师充分发挥其自身潜能,达到个人价值自我实现与促进教育发展的目的。坚持“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将岗位与待遇、工资与实绩、贡献挂钩,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倾斜,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建立形成有利于留住农村人才,用好农村人才,促进农村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教育主管部门每年教师节期间应大张旗鼓表彰一批优秀农村教师,并给予奖励。政府可对有重大贡献的并在农村任教一定年限的教师,授予相应级别功勋教师称号,并享受相应级别的特别津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可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参加相应层次的研修和培训,帮助他们进行经验总结。通过有效措施,促进我国优秀农村教师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农村学校可以从信任激励、参与激励、竞争激励、成就激励、评价激励等五个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让教师特别是优秀年青骨干教师感到在农村教育岗位上同样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五是创新业务培训机制。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培训力度,为农村教师成长搭建平台,应启动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对农村地区教师、校长培训的政策倾斜,长期定期开展对教师、校长的培训,优先在农村地区试行带薪脱产培训制度,由县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培训经费,依托专业教师培训机构,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培训。对在农村任教满5年的教师,实行每期限集中或分段享有为时一学期带薪脱产进修学习的机会,争取在三五年内对所有农村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并使培训机制成为激励机制的一部分,成为更新农村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手段。

六是创新专业研训机制。只有创建一种科学有效的农村学校研训机制,营造一种人人参与,积极探讨的教研氛围,才能解决教学实践过程中随时发生的问题。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初步建立充满生机的农村校本教研制度。另外,为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着力进行整合优质教师资源工作,根据农村地区教师的实际需求,适时组织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讲学团,采取“订单式讲学”方式,送教上门,共同研讨,以满足农村学校教学和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七是创新交流支教机制。建立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优秀学校支援薄弱学校制度和城乡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和后备干部定期校对校轮流服务制度(或称“交流机制”)和农村小学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制定城乡教师定期支教制度,加大选派农村中小学校长与骨干教师赴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的力度,城市中小学校也应积极为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提供挂职学习机会,逐步建立教师资源有序流动和教师交流制度,解决校际间、城乡间教师资源不均衡问题,促进教师资源校际间、城乡间有序交流。为此政府可出台意见,教师从农村调入城镇,设定门槛(必须通过公开考核、公平竞争的形式进行),限定人数(每所学校调出数每年不能超过教师总数的3%)。城镇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没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应履行支教义务,支教期限不少于1年;凡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在职在编的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鼓励和倡导城镇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任教期间,关系不转,待遇不变,对其中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职称聘任、提拔任用、评先推优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此文发表在《江西教育·A刊》201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