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我愿学
发布时间:2012-6-4 21:48:59 浏览次数:248


我想学,我愿学
                       -------浅谈《品德与生活》中学生参与
 

 

前言:假如说每个学生都想学都愿学的话,我想这是每个老师,每个家长的最美丽的心愿。但教学中现实的情况是孩子不想学,不愿学,而更多时候教师们总在想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却没有从自身的教学中去寻找问题,去解决问题,不清楚问题的根源。我们在教学中,语言方式是否真正让孩子喜欢?提的问题是否孩子们都有能力理解?创设的情境是否孩子们都愿参与?学习中是否孩子们都体会到了快乐?这等等的问题让我们教师要深刻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参与,通过不断优化课堂,努力使孩子们都有“我想学,我愿学”的愿望。
关键词:能力、兴趣、过程、快乐
正文: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现实中的学生。具体地讲,就是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和社会真实事件的教育价值,把社会基础知识教学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寓品德教育于社会生活之中,增强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性;要了解学生,反映学生的需求,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这种关注的更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学校教育无可否认地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课程更要重视、关注怎样去改善、促进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应该通过本门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学会营造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健康、积极、快乐、负责、有爱心、有创意、肯动脑的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从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上的奠基石。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才能从中得到思想的升华,如何让学生提高参与的积极性,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参与能力
为使品德与生活课能真正地体现实效性和针对性,要了解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差异、学生的需求,掌握地第一手资料,那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前要去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行为习惯,关注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注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这些正是保证教育活动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与基础,也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对学生进行观察,可以通过谈心、家访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及其生活环境的基本情况,可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及时积累相关信息,可以开展一些个案研究,这样做到熟悉每一位学生,可以使教学有的放矢地进行,确保所设计的活动能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关注点而非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参与,并在活动中真正建构知识,得到发展。学生只有在他们能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如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找不到生活的感觉,脱离了学生的参与能力,那就是无意义的活动。教师要关照学生的参与能力,活动所蕴涵的个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太浅显,学生就会认为是“小儿科”而敷衍了事;活动所蕴涵的个体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太深,学生又会无所适从,茫茫然走形式;活动仅仅是形式,没有引发个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学生就会没有真情实感的表演。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应了解学生们的“最近发展区”,组织的活动要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如教学《红领巾告诉我》中,在孩子表演在‘公共汽车上遇到有困难的乘客,我们怎么办?’这个小活动中,我充分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还处于受到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在公共汽车上经常会被人让座的现实状况,让孩子们先表演一下你看到的一些有困难的人,例子如孕妇、老人、残疾人等等不方便的状态,让他们体会到这些人的困难;又让他们想一想为什么有人给他们让座,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一想;从而激发他们有帮助他人的意愿,再问他们怎么办,孩子在循序渐进渐进的过程中,思想上从受别人帮助升华到愿意去帮助别人,孩子们积极参与,愿意演能表演,切合他们的实际能力达到了活动的目的。
二、 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绝不是用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吸引学生,更不是搞花架子取悦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的生活者,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用文明健康的方式过更好的生活的乐趣,引导他们明白“其实生活可以更好的”。这样,学习者自身内部就会产生更持久的兴趣。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些他们感兴趣,愿意参加的活动,使他们乐于参与到活动中来。 如在教学《美化家园》这一课时,孩子们对于废品的回收利用有浓厚的兴趣,可是又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我组织他们进行了“变废为宝”的课中制作活动。二年级的孩子正是爱动手的时候,他们对制作充满了兴趣,只不过是把制作的材料换成了我们身边的废品。在活动中,他们体会到了制作的快乐,把废品变成有用的东西的同时,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明白了废品不一定要扔掉,而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新使他有新的用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
另外,参与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以前我们总是一节课让全班同学一同参与一个活动,一个主题,而这样孩子们活动的时间多,内容少,学到的知识单一。要让学生有兴趣的参与到课堂,设计的教学活动应该是多样的,针对不同孩子的兴趣来组织不同的活动形式,孩子们才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如在教学《我和动物交朋友》中‘我喜欢的动物’这一课时,我打破传统教学让学生们个别回答的方式。课前,我做了一个小调查,‘你喜欢什么动物?’,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他们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喜欢相同的动物。在课堂中我让他们分别围在一起,谈谈为什么喜欢这一种小动物,活动中每个人都各抒已见,让学生知道原来他们喜欢的小动物原来有这么多优点,对动物的喜爱进一步加深了,为下一节课让他们体会要保护小动物的做好了铺垫。活动中孩子们参与得兴致勃勃,真正的了解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同学们之间又通过交流增进了感情。
三、 关注学生参与的过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活动以获得体验,因此特别强调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不断领悟和感知,从而培养生活能力,发展个性品质,活动就成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其实是在教师所设定和组织的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包括游戏、讨论、实验、调查、观察、讲故事、模拟表演等)进行学习和活动,并在此过程中与周围的自然、社会、人和物发生实际的接触和相互作用,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直接经验和智慧,获得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多种能力。因此,教师尤其需要避免以往教学中重传授、轻体验,重知识、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等倾向,确实保证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获得发展,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及时地予以积累,激发情感内化导行。但必须关注的是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创设空间让学生积极互动,师生互动,参与学生的活动,必须关注学生动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和反应,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及时给予学生支持、帮助,随时注意学生思想火花。同时,要关注活动后的反思,帮助学生感悟,要关注孩子自由地尝试和利用自己的经验来进行讨论、交流,不能对学生过多的干扰和阻碍,以最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另外,教师不要追求每个学生达到同样的目标,应该允许每个学生以适合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去获得成功。本学科的教育活动必须追求让学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持久的而非一时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尽量创设接近儿童生活世界的活动,再活动中使道德发展。
四、 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学生只有从学习中体验到了快乐才想学、愿学。学生的快乐不仅仅是活动形式的有趣,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所以我们在活动中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解决他们的学习困惑,让他们觉得在课堂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提高,解决了实际的生活问题,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如《我们长大了》,我让他们为父母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再到课堂中汇报。他们因此受到了家长的肯定,在活动中,真的觉得自己在行为,思想上成长了;在活动中,他们得到了成长的快乐。
只要我们教师细心观察,主动去关注学生的参与,不断的去寻找适合学生的活动形式,从兴趣入手,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我想学,我愿学’的积极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