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发布时间:2011-9-17 10:25:45 浏览次数:172

 

学科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史南城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方式。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辅导站,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设立“悄悄话”信箱,开通“爱心辅导员”热线,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辅导网络等。但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学科渗透” )可以起到面向全体、正面引导、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1、学科渗透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学科渗透是面向全体,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全过程中最直接,最主要的途径。

    2、学科渗透符合防治与发展相结合的原理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治”,对学生的各种异常心理行为进行纠正,这在小学生中只占极少数,可以通过各种咨询活动进行个别辅导。二是“防”,防胜于治。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去掉自身发展中的不利因素要比市场调查矫治学生心理问题来得重要。三是发展,就是协助学生发展出健全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美个性。因此,发展是一种积极的防治。在学科教学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教育因素,每位任课老师都应在带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勇于进取、不怕困难、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发展学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意义。学科渗透可以通过教材中的生动事例以及各学科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大,起到了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学科渗透符合轻负担、高效率的目的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需要。如果我们为了克服学生的怕苦畏难、焦虑不安、恐惧厌学的不良心理,在不减少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可能会起到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不增加课时的基础上随时有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各学科达到轻负担、高效率的目的。

    4、学科渗透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就学生成长发展而言,中小学生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快速变化的时期,而且个别差异很大。对他们的心理辅导工作应随时随地进行,不可能预期某个学生于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发生某种行为,以等待专门心理辅导教师去辅导,实有赖于全体教师在教学情景中给与学生及时的辅导。

    5、学科渗透符合教师人人参与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

    学科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他们的各种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他们的不适应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的自然状态下表露出来,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更广泛、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这是学校专职心理辅导员所不能做到的。倘若能彻底实施,则全体学生无时不在全体教师的关注协助引导之下,符合教师人人参与心理辅导的基本精神。

    6、学科渗透能起到润物无声的奇特效果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其不良行为的矫治来自的正强化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抵触的。这好比是小孩生病给他打针不愿意一样。好的学科教学,必须贯彻心理辅导的思想,心理辅导和学科教学是融合的,对大多数课堂教学来讲,不必把心理辅导单独抽出来,变成“穿衣、戴帽”的样式,一堂好课就像一个漂亮的苹果,学生见了就喜欢,吃了它营养也自在其中。维生素C就好像一堂课的心理辅导,如果把它从苹果中提炼出来,制成片剂,再和剩下的苹果一起给你吃下去,反而不顺乎自然了。所以说,渗透不等于机械的做加法,在目标上都加上一点心理辅导,它是寓心理辅导于学科教学之中。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此文发表在《江西教育》2004年第10期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