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课前教学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发布时间:2012-6-11 7:48:16 浏览次数:214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堂教学,需要在课前进行资料的搜集。可是在课堂上,学生要么拿不出多少资料,要么资料一大堆,却并不切合主题,汇报时只能读出不切主题的长篇大论,并不知道其中的意思。老师为他着急。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前指导不到位。那么,课前教师应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资料的搜集呢?

一.明确要求,指明途径。

        课前调查对学生来说存在两大困难:第一,学生往往无法判断需要搜集那些资料,搜集的资料不知如何取舍。第二,由于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对于电脑、书本知识等信息工具的运用不是很了解,从而不能合理选用搜集资料的途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讲清课前准备的要求,给学生指明具体路径,让他们明确调查目标,清楚调查过程,掌握调查方法,有目的的去搜集资料。例如:四年级上册《春节风俗谈》一课,教师在布置学生搜集材料前要根据教学目标提示学生,资料搜集的内容可以是与春节有关的本地的习俗,可以是与春节风俗有关的传说,可以是与春节习俗有关的图片、文字、图像资料等。这样学生搜集起来就有了明确调查目标。

二.把调查内容设计的简单、明了

        教师可以将调查任务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调查有据可依,有序可循。例如:四年级下册《生活中的传媒》让学生搜集古代人们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你知道现代社会的传媒方式有哪些?教师可以将调查任务设计表格。如:三年级上册《我来学当家》调查“你家的收入有那些?”“你家每月主要的生活开支有哪些?”都可以用表格的方式呈现所要调查的项目,这样学生调查的内容一目了然,条理清楚。还要让学生明确调查过程中应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调查过程中会遇到那些困难,应怎样解决等问题。

三.从学生所在班级、学校和生活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

        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学生的物资条件、教育、文化以及学生的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由于缺少某种资源,学生就无法搜集到相关的资料,从而完不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当地可以利用的资源设计调查的问题,开展活动。如:农村学生上学的道路上没有红绿等,这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交通安全方面资料的搜集,因为在上学路上还有其他交通安全问题的存在(过水沟、路途远)。这就要求老师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学科、班级、学校开展的活动,节假日活动)的发现等作为课程的资源。

四.教师课前也要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在加强活动前指导的同时,不要把搜集资料的活动留给学生就完了,也要进行资料的搜集,做一些必要准备。特别是对于一些学生很难搜集到的资料。如:二年级下册《我爱我的祖国》这一主题中,学生对有关国旗、国徽、国歌等文字资料收集的较多,但对于“国旗的颜色为什么是红色?”“庆国庆节的情景”等图像资料,就难以搜集。这就靠老师来给学生补充,使学生通过看图像资料了解红旗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激发学生对国旗、国徽、国歌的尊敬,热爱自己的祖国。

五.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

         品德教育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教师要结合家庭教育、社区活动来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调查搜集材料的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帮助孩子做好课前调查。教师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课前调查落到实处。

        事实证明,课前调查落实的好,与家长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与老师对问题的设计是分不开的。只有课前把教学资料的搜集落实好,教师才不会“讲教科书”,课堂才能生动,才能让学生动起来。